股票网站 > 股吧论坛 > 信威集团股吧 > 当我们谈论马达西奇时,我们谈论什么? 2017-09-28 天骄航空动力 在汶川 返回上一页

当我们谈论马达西奇时,我们谈论什么? 2017-09-28 天骄航空动力 在汶川

冷八夜

(发表于: 信威集团股吧   更新时间: )
当我们谈论马达西奇时,我们谈论什么? 2017-09-28 天骄航空动力 在汶川
当我们谈论马达西奇时,我们谈论什么?2017-09-28 天骄航空动力在汶川地震救援中打通生命通道的直升机米-26,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重型直升机。2008年,唐家山堰塞湖水位告急,库容逼近1亿立方米,可吞噬一座50万到100万人口的中型城市。这时, 2架米-26重型直升机危难之时大显身手,将现场急需的吊运推土机、挖掘机、铲车等60余台大型设备运送了到大坝上,共约800吨的重量,在解决唐家山堰塞湖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直升机米-26配装的是D-136涡轴发动机,才有如此出色的表现。这款发动机来自乌克兰目前唯一具备固定翼飞机发动机、直升机发动机和工业涡轮机制造能力的大型公司——马达西奇。百年传承品质典范诞生于1907年的马达西奇是坐落于乌克兰扎波罗热的一家百年老店,被誉为“动力沙皇”,每年可以生产4000台航空发动机,交易量占国家股票市场的20%以上,是世界上少数可以研制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企业之一。1957年,AI-20涡桨发动机与N-4同台竞技。对手讽刺说,他们的发动机是法国贵妇,而AI-20发动机是乌克兰大妈。发动机的设计者这样反驳,“看看你们的‘ 女士’如何过冬吧,我们的发动机已经习惯了,不怕冷。”AI-20如今还活跃着,配装安-12等飞机,而NK-4早已不见影踪。在二战时期,马达西奇即使被迫转移,发动机的产量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比战前还高。同一时间的其他公司,或多或少经历了破产、整合和重组等,而只有马达西奇保持住了文化和工艺的延续性。凭借韧劲和传承,马达西奇在世界舞台站稳脚跟,并且将产品谱系扩展到涡桨、涡轴、涡扇、桨扇等全谱系发动机,低调地创造了一个个世界纪录。乌克兰沿袭了前苏联航空工业体系,对航空工业进行专业化分工。乌克兰境内的飞机设计局和飞机制造厂主要设计和生产“安”系列的中短途运输机和客机,发动机设计局和发动机制造厂主要设计和生产与其配套的发动机,以及其他用途的涡桨和涡轴发动机。创立于1945年的伊夫琴科·前进设计局主要负责航空发动机的设计、试制和取证,由马达西奇公司负责生产。前苏联首台大涵道比三轴涡扇发动机D-36,前苏联首台推力大于20吨级的涡扇发动机D-18T,世界上功率最大的直升机发动机D-136,世界上首台投入使用的桨扇发动机D-27,都是两个单位珠联璧合的经典产品。D-18T 涡扇发动机配装世界上最大的飞机“梦幻”安-225。目前世界上只有一架,为乌克兰所有。2015年造访石家庄,不少航空爱好者自发前往一睹风采。这个六层楼高的庞然大物曾打破110项世界纪录,可以轻松地驼载“暴风雪”航天飞机。D-18T 涡扇发动机配装还配装“鲁斯兰”安-124。鲁斯兰是俄罗斯民间传说中的大英雄,不畏艰难险阻,与各种妖魔鬼怪殊死搏斗,最终救回了爱人。1985年7月25日,安-124负载377473磅货物成功升空至10750米,打破了由美国洛克西德马丁生产的军事运输机C-5创造的载重高度世界记录。披荆斩棘后载誉而归的安-124,像极了传说中的鲁斯兰。D-27是世界上唯一一款桨扇发动机。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为缓解当时的石油危机对航空运输业带来的冲击,航空界开始大力研制耗油率低的桨扇发动机。欧美国家为研制桨扇发动机GE90共同投资了10亿美元,最后项目被束之高阁。只有扎波罗热发动制造者们成功生产出来D-27,并配装安-70运输机。D-27在飞机起落时能提供两倍的机翼升力,因此安-70在土跑道上全载荷起飞只需要600米,是伊尔-76F起飞滑跑距离的1/3,成为了新一代短距起降高效战术运输机的先行者。马达西奇的众多产品中,有一款经久不衰的发动机创造了多项世界记录。那就是TV3-117系列涡轴发动机家族。TV3-117系列涡轴发动机家族,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涡轴发动机家族,配装在95%的米系列和卡系列直升机上,如米-24和米-8。1982年10月27日,伊拉克的米-24B击落了伊朗的“幻影”,这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喷气式战机被直升机打败的经典案例。直升机米-24B也成马达西奇的骄傲,摆放在他们的博物馆门前。2013年,米-8直升机年创造了比珠峰还高300米的世界飞行高度,在世界超过50个国家得到广泛使用,是世界上生产量最大的直升机。AI-450S系列涡桨发动机,配装在世界首架全碳纤维飞机DART-450,在2017年巴黎航展上首次亮相。除此之外,马达西奇还拥有众多在研型号和预研型号。其中,AI-9500F涡扇发动机,开加力后推重比可达10,性能接近第四代战斗机发动机。如今的马达西奇在世界上有10个服务中心,产品遍及12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30种飞机和直升机的发动机研发证书,有3万5千台在役发动机。虽然不少技术属于前苏联时期的产物,但乌克兰马达西奇仍然具备我们望尘莫及的实力。匠心独运 科技创新这家百年传承的老店依靠智慧的劳动人民,用信仰、用手艺、用时光守住了金子般的财富,并且仍在开拓创新,一路前行。质量是命脉。在马达西奇工厂内,到处写着“乘客的生命、飞机或者直升机安全降落还是失事取决于每一项工作”这样的警示语。如果在试车台上丢失了那怕只有拇指盖大小的弹簧垫片,宁可耽误工作进度,也要进行地毯式排查,绝不投机取巧。马达西奇董事长博古斯拉耶夫骄傲地说到,“由于这样的企业文化,50年以来所有的航空事故没有一次是因为西奇的发动机故障。”高效的工艺管理流程也是马达西奇的法宝。博古斯拉耶夫说,“最小的花费应该以产品单位计,而最小花费需要生产高度专业化。”航空发动机的生产制造过程中,有超过50万零件,近乎于5百万个工序。马达西奇利用一套独特计划系统,根据工人的工作水平和达标情况,计划好每个人3-4天的工作。由于提前计划好工作,每项工作上节约出45分钟,在其他企业这45分钟就浪费了,而西奇把这45分钟用来制造零部件和发动机。研发技术厚积薄发。马达西奇在核心机的基础上,根据客户需求修改发动机的设计,调整发动机的性能。以D-36小型涡轮风扇发动机为例,一级风扇压气机去掉,套上风扇加个自由涡轮,发展出D-136涡轴发动机。D-36原型机整体放大就变成了 D-18T。核心机基础上改进改型的发动机性能可靠,而且快速有效。TV3-117发动机从1970年批量生产后,如今已衍生出20余种改进型号,性能不断提升。关键科技坚持高精化发展。马达西奇用扫描电镜分析零件例如叶片在加工阶段的组织缺陷,通过使用过程中的疲劳破坏断口或过热组织进行观察,分析失效原因。马达西奇还采用了乌克兰自己生产的原子吸收光谱仪,采用电弧烧溶液替代普通的乙炔,精度达到0.0001米精度。非关键技术也有巧思。自制的石墨涂层主材,制作过程与做挂面基本相同——配料、混合并搅拌原料、密封静置、挤压细条状主材、烘干,过程简单、容易操作,基本看一遍就会。五六十年前的陈旧设备依然巧妙地制作出关键的型芯。采用可溶水性的材料制作大的型芯,价格低廉、成型性好、脱型芯容易,已经被用于最新的蛇形涡轮冷却叶片的型芯制造。这些文化、工艺和技术靠着马达西奇的师承精神传递下来。几乎每个车间都会有位资深的老员工,随时解答年轻工人的疑问。不少员工的祖辈、父辈和子辈三代甚至重孙子辈都在马达西奇工作。这样的世家在中国看来很少见,在马达西奇则显得再正常不过。问他们选择祖祖辈辈留在这里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回答都惊人地相似,“有趣,而且快乐”。他们看到马达西奇一直在发展,一直有高科技的东西出现,而且大家都很专业很友善。“工厂就是我们的生活”,这或许已经足够解释马达西奇百年基业屹立不倒的原因了。如今,天骄航空与马达西奇开始在重庆进行联合生产航空发动机,双方共享技术体系、制造资源和人才队伍。相信不久的将来,中乌航空动力合作的硕果将为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做出贡献。

声明:如本站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wangshiyuan@epins.cn 我们将迅速删除。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