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网站 > 股吧论坛 > 长安汽车股吧 > 汽车行业研究笔记:吉利、长城及长安大PK 返回上一页

汽车行业研究笔记:吉利、长城及长安大PK

牧兹侄

(发表于: 长安汽车股吧   更新时间: )
汽车行业研究笔记:吉利、长城及长安大PK
研究汽车股以来,我把整车厂都大致看了一遍,最后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吉利、长城、长安3家。集中在这3家的原因,一是这三家的销量最高,和后面的对手已经不是一个量级,二是从目前来看,这3家确定性也最强(关于确定性的判断,后面会讨论)。

之所以把三家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研究一家企业,除了从企业本身入手,还有两个维度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行业,从行业的角度才能去理解企业的走向。二是对手,通过对手才能知道公司的优势和差距在哪里。

三个公司的比较会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最直观的财务与公司变迁,二是“软实力”的对比,包括企业文化与“人”,三是“硬实力”,包括战略把握、技术与市场。

                                                                一、财务

财务选取2010、2015两个年份进行对比。同时加入了江淮、海马、广汽、力帆数据作为参考。

备注:不同的企业由于财务手法上的差异,季报表的数据容易失真,所以并没有采用最近的报表数据,但是由于汽车市场的飞速变化,吉利和广汽2016年的数据已经明显好于2015年。长安、广汽的净利润数据为自主部分营业利润,未计入营业外收入和所得税。江淮包括乘用、商用。2015年毛利率骤减主要是因为新能源补贴计入营业外收入导致。海马除了汽车,还有一点金融业务(占比很低),数据会有偏差。力帆还有摩托车等业务,且占比较大,广汽自主还包括占比不低的汽车贸易业务,有些指标不是很有可比性。

1、销量:从2010到2015年,长安和吉利的销量变化不大,远低于行业整体36%的增幅,这意味2016年自主销量前三强的两强,在最近的5年里,销量上的增长其实是乏善可陈的。很多人质疑长安为什么百万销量还是几乎没有利润,事实上5年前就破百万了。吉利,2016年的车市明星,已经挣扎了5年。

长城增长了128%,主要得益于其SUV车型销量从13.7万辆暴涨到了69.3万辆,其皮卡销量差不多持平,轿车销量则大幅下滑。同期,国内SUV销量从133万辆上涨到622万辆,可以说长城也仅是跟上了suv市场的增速,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在suv市场从蓝海变成红海之际,仍然保持了领先、且略有上升的市场份额确实也不容易。

2、单车售价:长城的单车售价最高,而且比一众对手要高很多,加上规模大,领先优势非常明显。自主品牌汽车在过去五年的单车售价都在提升,其中长安因为基数低,增幅最大。江淮和广汽的单车售价也很高。其中江淮的商用车价格不低,但是毛利率不高。对比主流合资车企情况:

长城的单车售价和合资公司已经比较接近了,而长安、吉利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净利:看一下2015年的数据:

长城的利润一直很好,主要原因是较高的单车售价带来了更高的毛利率,分摊到每辆车上的费用支出占比也更低。

吉利的净利水份很明显,如果把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利润就差不多归0了,这里面还是算了8亿多的政府补贴。

很多人问为什么长安销量那么高,利润却一直出不来。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单车售价低,而且低端的面包车一直在贴钱。2015年长安有两块非经常性支出,一个是具有长安特色的“预提待返还商业折扣”6亿,十几年来,业绩好就提一点,但几乎没支出过,算是个蓄水池。二是资产减值损失6.3亿,资产减值每年多少都有,但是2015年提得特别多,主要原因是产品结构的变化,这个不会是常态。这两块总共是12亿,另外还有4亿多的政府补助,所以其实长安的盈利能力也不是那么差,但未来长安想要大规模盈利只能靠产品结构的上行。

4、毛利率:H股的财报和A股有些差异,按照A股的算法,吉利的毛利率还要多3-4%。总体来讲,长安、长城、吉利的毛利率都不低,其中长安、吉利的毛利率虽然低一点,但是考虑两家的单车均价,这样的毛利率也算是不错。很多人说长城的成本控制能力强,这固然不假,但其实长安、吉利高价位车型的毛利率也不会比长城差。

5、费用:三家的趋势比较一致,销售费用占收入比下降,管理费用占比上升。

销售费用方面,占比比较高的一般是运输费和广告费。运输费:5年来,各大车企单车运输费变化不大,但是单车售价都大幅上涨,导致运输费在车价中的占比大幅下跌。其中长安的单车运输费用最高,海马最低。海马运费低主要是因为销售区域比较集中,而长安的高运费我预计与地处重庆有很大的关系。长城高单车售价带来的运输费用优势十分明显,虽然和长安的单车物流费用差不多,其每一辆车售价里只包含了1.4%的物流费用,而长安则高达2.7%。广告费:民企在广告费方面的支出比较节制,国企长安和广汽的支出都比较大。我觉得,汽车这种顶着个logo天天在路上跑的东西,产品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再特意花钱去做广告不是很有必要。而且车企的品牌形象也不大可能通过广告来提升,比如吉利一直以来品牌形象都比较低端,我个人觉得那个六块腹肌的车标也最难看,你做再多广告也不顶用,但是博瑞、博瑞一出来,根本不用广告,销量和品牌形象一下就上去了。然后,自主品牌的汽车广告做得真不怎样,看完广告已经订车的估计也会想退了吧。

管理费用方面,过去五年里增长最快的是人员薪酬和研发支出。人员工资的上升是普遍现象,长城2010年人工成本只占收入的5.6%,2015年增长到了8.14%——同期,长安人工成本的占比是8.32%,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是同样的,每一辆车上人工成本的占比,长安就要高很多,所以高单车售价才是盈利的关键。值得一提的是研发费用,一是多数企业研发费用的资本化比例都比较高,可见业绩上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二是2015年长安、长城、吉利、江淮、广汽的收入差别很大,研发上的支出却差不多。我在上一篇文章里提到过,汽车行业不管你规模大小,研发费用少不了。一旦研发投入少了,被淘汰只是迟早的事,看一下力帆和海马开发出来的新车型和对手们的差距吧。如果规模不够,要支撑庞大的研发支出谈何容易,要知道研发支出的主要部分——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支出并没有完全体现在报表里,也就是上市公司的研发支出要远高于我们看到的数额。利润不够,只能靠负债。

6、负债:长城、长安的财务都很保守,几乎没什么有息负债。吉利的财务杠杆很高,但是杠杆主要是吉利控股在承受,所以我们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并不觉得负债率高。吉利财务上一直比较激进,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的时候,上市公司净利不过14亿人民币。不过18亿美元并不算多,2009年,吉利一度给出了35亿美元的报价。更早的时候,吉利还曾试图以6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作为一个凡人,我实在想不出来,彼时的吉利怎么拿出35亿,甚至68亿美元。另外,吉利的财务也比较混乱,08年,罗斯柴尔德公司对吉利集团进行资金调查时发现,吉利存在大量民间资本拆解资金,数目比较大的一笔为6亿元。

广汽和力帆的有息负债很值得关注。为什么背靠广丰、广本两大奶牛的广汽还要那么多有息负债?因为那些利润仍然不够广汽做研发。如果不是这样不计成本的烧钱砸研发,也没有广汽如今的飞速发展。力帆也是拼命投钱做研发,可是规模实在太小,又没有合资奶牛,压上全部身家也还是差对手一大截。

总的来说,长城的财务情况最好,利润高、负债低。车型整体比较高端,发展良性。但是单车售价提升空间相对有限,持续增长的压力会大一点。长安的家底比较厚,所以财务比较稳健,但是由于车型普遍低端,加上费用控制上也做的不是很好,利润状况不好。吉利2015年的财务是最差的,规模小、利润低、负债高,但是只隔一年就完全不一样了(受益于良好的业绩,2016年吉利的财务大幅改善),所以财务只是一方面,一个企业是否值得投资,更重要的是内在的能力。

                                                                  二、变迁

1996年,新春初过,长城第一辆皮卡迪尔正式下线,这家已经做了3年改装车的企业开始走向正轨。远在浙江的李书福正在他的摩托车厂车间里拆解新买的奔驰,踌躇满志要在汽车业大展拳脚,但是一切才刚开始,吉利第一款轿车下线还要等到2年以后。嘉陵江边上的老国企长安刚刚上市,然而昔日的微车之王并没有因为上市而加速发展,反而因为长安厂和江陵厂的矛盾陷入困局,市场份额先后被五菱、哈飞和昌河超过,初来挂职的尹家绪形容长安“人心涣散,纪律松弛”。同年,一汽车间主任尹同跃回到老家安徽,加盟还未正式成立的奇瑞。刚拿下客车底盘市场冠军的江淮,正式进军整车制造行业,第一款产品选择了轻卡。广汽正陷在广州标致的泥潭里,这家上一年亏损了3.2亿的公司到1996年已经近乎停产。彼此中国车市销量的前十强里还有如今已经少有人提起的天汽、跃进、柳汽、北京吉普和哈飞。

2006年,长城以2.7万辆的成绩荣膺自主品牌汽车出口企业冠军,但是7.4万的总销量尚不到吉利的一半,和长安的34.8万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不过魏建军未必在意销量不如人,因为长城当年的利润是最高的。前一年上市的哈弗CUV撞出了EuroNCAP四星水平,预示着长城的技术实力在稳步提高,美中不足的是suv销量4年来都没有大的进展。吉利远景正式上市,新三样已经全部到齐,吉利完成2.0时代的布局。后来奠定吉利的开发体系的赵福全刚刚到位,自主研发的4AT变速箱获得科学技术部颁发的唯一一个汽车业内的技术进步一等奖。年底,长安第一款轿车奔奔上市,很快受到市场欢迎,这也是长安自2000年开始自主研发以来,第一款获得市场肯定的产品。6年时间肯定很难熬,这也是正向研发的代价,成长慢、周期长,还不保证能造出好的产品。此时的奇瑞正风生水起,是一众自主品牌的偶像,据说那时魏建军言必称奇瑞,江淮更是以奇瑞为目标。比亚迪凭借F3迅速窜起,和奇瑞一前一后成为自主品牌的两大标杆。

时间转眼,又过了10年,长城和吉利媳妇熬成婆,成了新的领头羊。长安鸟枪换炮,从微车之王变身乘用车之王。如果要说清楚,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这3家企业发生了什么,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不过有一个角度是理解这3家企业发展的很好的入口,就是车型的变迁。

1、长安

首先看一下2000年以来,长安汽车销量的变化:

2000年以来,长安可以分为3个时期。分别是00-05年,微车时期;06-11年,第一代乘用车时期;12-16年,第二代乘用车时期。

1)微车

2002-2005年是长安微车销量比较好的几年。凭借长安之星的良好表现,落后2年的长安在2002年重新成为微车市场的冠军,并把这个优势保持到了2005年。长安之星第一次上市是在1998年,但是当时来自日本的高价配件,使得长安之星基本款的价格高达7万,难以打开市场。后来因为和福特合资的事情,铃木威胁对长安进行制裁。尹家绪为了应对,迅速对长安之星进行改造,结果因祸得福,国产化后的长安之星在2002年3月推出后就以3.98万的起步价迅速打开了局面。

然而长安之星的技术来自于铃木,长安虽然可以把零部件国产化,但是却没有后续改进和开发的能力。在长安坚持和福特合资后,铃木方面大为恼火,撕毁了技贸合同,不再管长安的微车项目。失去支持的长安,表面上还是微车龙头,实际已经又回到了起跑线。

2002年,铃木卖掉了持有的10%长安股份。同年6月,上汽、通用和五菱三方正式合资成立上汽通用五菱,在上汽和通用的大力支持下,五菱微车飞速发展,销量一年比一年好。2003年,长安提出“以微为本,以轿为主”,开始将精力转向轿车。此消彼长,趋势已经不言而明。

2005年,五菱之光上市。2006年,五菱成为微车市场的冠军。2008年,五菱荣光上市。2010年,一代神车五菱宏光上市。十年来,五菱越战越勇。在五菱节节上升的同时,国内微车风卷残云,曾经的微车冠军哈飞、昌河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长安虽然销量上还勉强支撑,实际也是亏损连连、勉强支撑,可以说五菱一家企业基本霸占了国内的微车市场。

2010年后,长安微车的销量直转直下——这里面有统计方式改变的原因,2013年开始,长安欧诺和五菱宏光的销量计入MPV,但更主要的还是竞争力不足。如果把欧诺和宏光算上,2010年到2014年,长安微车的销量从85万降到56万,五菱则从125万增长到158万,五菱销量的增长略高于长安销量的减少。销量的消涨恰合五菱宏光的上市,一代神车单在2014年就卖出了75万辆。我去年问过一个开五菱宏光的黑车司机,你觉得这个车怎么样。大哥呵呵一笑说,这个车买了一年多,开了16万公里,到现在开起来没任何问题,只因为异响换过一次后桥零件,花了90块钱。神车之所以为神车,不是没有原因的。

也是从2011年开始,长安自主业务连续4年大幅亏损,前后共亏损了40几亿。这4年里,长安的总销量持续上升,而且由于单价更高的乘用车占比上升,长安整体单车售价也在稳步提升,然而亏损却一直没有降低,毛利率也未见增长,主要原因就是微车的亏损太厉害。长安微车2012-2014年的毛利率依次为20%、15%、8%,一年比一年惨。长安微车主要的生产基地有三个:重庆厂、南京厂和河北厂,其中重庆和南京厂生产微客,河北厂负责微卡。南京厂从2011-2015年,每年都亏损2-3亿,重庆厂没有披露相关数据,我预计会更高,因为重庆厂的微车规模要高于南京厂。

2015年,伴随着消费升级,微车市场发生了新的变化。微客被低端mpv和suv替代,五菱的微车销量也出现了近20%的下滑。

2016年,在乘用车市场已经小有所成的长安回过头来,陆续发布了欧尚和cx70,长安商用直接从微车转入低端乘用车,进入了新的时期。欧尚确实称得上叫好又叫座,价格更高的cx70也连续月销过万,长安商用算是熬过了低潮期。其中欧尚在南京长安生产,cx70在重庆基地生产,今年起将转产河北。预计南京长安2016年有望扭亏,最晚2017年也能盈利。今后几年,长安商用还将陆续有多款新车上市,新车能否延续欧尚和cx70的成功经决定了长安商用未来能否带来良好的回报。

2)第一代乘用车(06-11年)

2006年底,长安发布了首款乘用车奔奔,第二年就卖了近5万辆,在当年的车市中算是可圈可点。然而07、08年陆续发布的杰勋、志翔却惨淡经营,给了刚刚感觉良好的长安一个下马威。

2009年,长安推出了山寨马3的悦翔,一炮而红,当年就月销过万,第2年就位列全国经济型轿车销量第6,山寨果然是保证销量的利器。不过尝到甜头的长安并没有在山寨的路上走太远,悦翔也是长安唯一一款山寨得这么显眼的车型。

2010年后,长安又陆续推出了cx30、cx20,cx20销量尚可,cx30则差强人意。

2011年,长安销量基本维持在20万辆的水平。当时,自主一哥奇瑞的销量是64万、长城48万、比亚迪45万、吉利42万,长安应该处在二线偏下的位置。

总的来说,这时候的长安造车还在摸索阶段。产品不够成熟,新车型的成功率低,产品周期短,也导致了后续连续多年资产减值损失比较高,影响了利润。

3)第二代乘用车(12-16年)

2012年,逸动、cs35上市。这两款车型在4年后的今天,依然是长安的销量担当。

2013年,睿骋、逸动XT上市。

2014年,cs75、悦翔v7上市。

2016年,cs15上市。商用的欧尚和cx70上市。

到了第二代,除了定位较高的睿骋,长安推出的新车基本上是款款成功。到2015年,单V标车型的销量就达到了73万,跃居自主品牌一线阵营。当年长安合并报表的销量为125万,除了v标的73万,还有计为mpv的欧诺和欧力威18万,微车34万,除了V标部分,其他应该都是亏钱的。

这一阶段的长安已经找到了造车的感觉,销量、品质、品牌齐头并进。然而成长之中也有不足,最早上市的逸动、cs35已经渐露颓势。2014年上市的Cs75、悦翔v7,后续销量都低于大家预期。可以说长安已经站稳了脚跟,但火候仍然不够。

4)2017年开始,第三代乘用车会陆续上市。包括被吐槽得不行的cs95、已经有比较清晰的谍照流出的cs55。逸动和cs35等也将迎来全新改款。第三代乘用车能否为长安带来新的质变,带动销量再上一个新台阶,亦或成为长安掉头向下的转折,市场很快会给出答案。

2、长城

长城的发展相对简单,没有经历大的市场起伏,而且基本上进入一个市场都能迅速取得成功,比较容易说的清楚:1996年进入皮卡市场,2年后成为皮卡销量冠军,并保持至今。2002年进入suv市场,第2年成为suv销量冠军,至今仍是。2008年,进入轿车市场,第2年轿车销量即超过皮卡和suv,成为长城销量最高的品类,2011年c30以15.6万台的销量位居自主品牌紧凑级轿车第2。2014年,轿车突然断崖式下跌。2015年,长城宣布聚焦SUV。

1)SUV第一阶段(2002-2010年)

长城的第一款suv是2002年上市的赛弗,逆向自丰田第二代4Runner。4Runner起源于丰田自家的皮卡车型Hilux,直接皮卡加盖。而长城的第一款皮卡迪尔正是以Hilux为蓝本,长城由迪尔到赛弗可谓顺理成章。

赛弗的上市算是掀起了一股热潮,上市一年就卖了3万辆,开创了中国经济型SUV元年,占据了suv市场25%的份额,对当时的北京吉普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不过赛弗的成功主要是车型定位的成功,其工艺水平和配套体系还是皮卡的延伸,品质上并不过关,只火了两年就消沉下去了。03-06的4年里,长城suv的销量都之保持在2万多的水平,没怎么增长。

2005年6月,长城推出哈弗CUV,自此进入哈弗时代。同为3月,自主一哥奇瑞推出瑞虎,看起来势头更好,却没能走的更远。多少年来,各路英雄进军suv市场和长城争雄,都未能撼动长城的霸主地位。2009年,哈弗H3上市。2010年,哈弗H5上市。长城suv的销量一路高升,到2010年已经突破12万。

2)轿车

长城的轿车路比较坎坷。2004年,长城在年报中表示,将在06年基本建成200,000辆乘用车MPV生产建设项目。事实上,当时长城并没有大规模生产mpv的计划,这20万辆的产能是为轿车准备的,但是当时的长城并没有轿车生产资质,只能暗渡陈仓,以mpv的名义先把项目做了再说。

2005年,长城开始4款轿车车型的研发工作。2007年初,长城三期轿车厂已经建成,但是生产资质仍未落实。魏建军甚至表示,实在不行就先出口再等内销。此前,同为民企的吉利和力帆都已经先后拿到轿车资质,不爱交际的魏建军注定要比李书福和尹明善多吃些苦头。恰巧当年3月胡总书记在莫斯科参观了正在参加“中国国家展”的长城站台,鼓励在海外生产的中国长城汽车早日开出厂门。领导一指示,长城的轿车资质才有了眉目。

4款轿车在08、09年相继上市,其中精灵、炫丽于08年上市,酷熊、凌傲于09年上市。这4款轿车只有炫丽表现得不错,其他3款都惨淡经营,长城进军轿车的第一战倒是和长安差不多。

2010年,c30上市,之后销量一路爬升,成为车市的一匹黑马。2011年,c50上市,后续表现一般。C30连续3年月均销量过万,在竞争激烈的紧凑级轿车市场可谓成功,到如今也已经是长城唯一在售的轿车车型。

2014年,长城轿车销量突然掉头向下,跌幅过半。这次下滑到底是长城有意放弃还是力所不及,很难说清。2011-2013年,长城轿车销量一直维持在20万辆左右,虽未增长,但也是不小的规模,且也是因为长城没有持续推出新车型所致——长城肯定是有能力把轿车做好。这种停滞在suv发展的早期也有过,长城也没因此放弃suv。我猜想,可能是2012年后,suv市场的暴涨给长城带来了甜头,也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为了保住suv市场份额,长城把更多的精力转向了suv,导致轿车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销量逐月下滑,长城难以两头兼顾,干脆直接放弃。

到2016年,长城的轿车业务已经聊胜于无,但是长城并不会放弃轿车业务。以长城一直以来的做法,不可能放弃这么大的一个市场。2014年,魏建军就曾经表示,“轿车业务不会放弃,只是暂时放弃,目前要聚焦到SUV上”。2015年,他又说,“长城从来没有放弃轿车业务,也没有停止过轿车生产。在哈弗SUV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长城完全可以腾出手来继续发展轿车业务。”只是魏建军口中“阶段性成果”的标准是什么?在开始发展全新的wey品牌之后,长城什么时候才有精力重持轿车业务?只能留待未来解答。

3)SUV第二阶段(2011-2016年)

2011年,h6上市,不同于之前偏向硬派越野风格的H3、H5,H6属于城市SUV,设计和驾驶风格上更加符合大众的口味,销量也扶摇直上。凭借h6的优秀表现,长城开始驶上快车道。

2014,H2、H1一上市就取得了不错的销量表现,不过同年上市的H8、H9先后都碰到不小的问题,致使股价大幅下跌。可见当时长城造suv的功力虽然日臻淳熟,但仍欠火候。

2011到2015年,全国轿车销量从1012万涨到1173万,上涨17%,同期suv销量则从159万暴涨到622万,增幅291%,可以说长城近几年的爆发,除了实力是主要因素,也是赶上了suv的东风。

随着suv市场的火爆,各车企纷纷推出 SUV 车型,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不同于早些年的对手,2014年以来先后上市的cs75、gs4、宝骏560、博越无一不是实力强劲的产品。更强大的对手才能造就更强大的自己,长城的实力也在与日增长。2016年,定位更高的H7上市,到年底已经月销过万,长城的向上之路踏出了稳健的一步。

为了巩固suv市场的优势,2015年,长城发布红蓝标战略。2016年,各系列红蓝标产品陆续上市,更全的产品谱系带动哈弗销量大涨,最近几个月份的销量更是远超市场预期,远远把对手甩在身后。

4)2017年,承载长城高端梦的全新wey品牌将会发布2款产品,哈弗品牌也将有多有款新产品亮相。不论是关于高端品牌成败的猜测,还是通过完善产品谱系带来的销量变化,都注定了长城将成为2017年汽车行业话题的中心。

3、吉利

吉利的发展最坎坷,但是也最容易说清楚,没有微车和皮卡,2012年才上市首款suv。基本上可以用四款车就说得明白:豪情、自由舰、帝豪和博越。

1)第一代产品(1998-2004年)

分别于1998、2000、2002年上市的豪情、美日和优利欧构成了吉利的老三样。

这个时期的吉利对怎么造车还毫无头绪,尚处在敲敲打打的阶段,生产设备极其落后,连同一辆车装配的轮胎品牌都会不一样。后来有人问豪情的设计师是谁,李书福的回答是钣金工。即便如此,当时吉利的产品基本上仍是供不应求,原因就是便宜。2001年5月21日,国家计委放开国产轿车销售价格前,10万以下的轿车,“夏利”最高,中间是“奥拓”和“英格尔”,吉利最低。后来“豪情”还一度创下2.99万的最低价。

靠着低价,吉利迅速崛起,到2004年,已经成为十大汽车厂商中唯一的民营企业。

2)第二代产品(2005-2014年)

吉利自己将自由舰之后,博瑞之前的产品划为第二代产品,但是这跨度长达10的时间里发布的产品,显然不能同一而论。以帝豪ec7为界,前后的产品有明显的区别。

2005年自由舰上市,吉利告别草莽造车、单纯依靠低价吸引顾客,开始通过价格+品质双驱动在市场上立足。到2006年,后先后上市的自由舰、金刚、远景构成为吉利的新三样。

2006年,新三样的销量占到总销量的40%,2007、2008年又分别提高到63%、 76%,至2008年底,老三样全部停产。吉利用4年完成了新老换代。

虽然新三样的整体水平较老三样提高了很多,但是竞争力仍然不强,加上当时吉利的管理比较混乱,2007年,吉利的销售形势就已经很不乐观。通过较大幅度的降价才勉强录得10%的增长,远低于当年轿车市场23%的增幅,毛利率更是从上一年的15.6%降至12.5%。相比之下,与自由舰同时上市的比亚迪F3在2007年就卖了15万辆,只略低于吉利全年18万的销量。

2008年底,吉利熊猫上市,2009年帝豪ec7上市,吉利进入2.5时代。上市以后,帝豪ec7的销量逐年增长,到2012年,在缺乏自动档的情况下,就已经占到吉利的销量的30%,2014年更是上升到38.9%,考虑到帝豪的售价,其对吉利的意义更不一般。后来有人形容帝豪“扶大厦于将倾”,可谓恰如其分。

3)第三代产品(2015年至今)

2015年,博瑞一上市就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应。2016年,博越、帝豪GS、帝豪GL相继上市,沉寂多年的吉利爆发了惊人的能量,连续多款产品叫好又叫座。

2016年底,吉利发布全新品牌LYNK&CO,从各方的反应上来看,大家对吉利新品牌的信心还是要高于长城的wey品牌。这不仅是源于对沃尔沃技术背书的信任,更是由于最近几款新品的品质给了大家足够的信心。

由于新一轮的产品刚投放市场,尚处在上升期。目前看来,在三家中,吉利的短期的境况会是最好的,至少在未来两年销量和利润都会是稳步增长,也没有其他潜在的风险。

不论长安、长城还是吉利,都是通过一款或者一代产品取得质的飞跃。长安是以2012年上市的逸动为代表的第二代车型,长城直接是一款H6,吉利也曾靠一款帝豪撑过茫茫黑夜,又靠着以博越为代表的第三代车型开启新的篇章。一个车企能否成功,有时只需要看一个产品。投资汽车股,就是要找到象征企业质变的那辆车。

然而每个产品背后都是企业许多年积累的结果。汽车产品的研发周期少则2、3年,多则5、6年,你今天看到的成功都是企业好几年前打下的基础。企业也不可能凭空突然做出一款很优秀的产品,长安从奔奔到逸动,经历了7年;长城从赛弗到H6,经历了10年;吉利从自由舰到博瑞,经历了11年。这之中的都是几经沉浮。好的销量不代表质变,深入研究企业的作用正在于,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判断每一款新车对于企业的意义。

声明:如本站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wangshiyuan@epins.cn 我们将迅速删除。

  • 宓冒娜
    楼主真高人,可以到证券公司做汽车行业研究员了。
    2017-01-09 08:53:01

    回复

  • 居凸凌
    长安官方枪手,为了掩饰关联交易而连日赶制如此长篇大论,可谓用心良苦!但是长安官方的说法呢???
    2017-01-09 09:18:23

    回复

  • 班估班
    顶!好文章.
    2017-01-09 09:21:27

    回复

  • 童偶
    高端看吉利
    2017-01-09 09:30:03

    回复

  • 幸相
    2017-01-09 09:30:43

    回复

  • 龚畔杉
    枪手的问题不谈,因为我早期2006年就开始买过长安股票(当然那时是分散投资,买的不多,也做短线),一直看着长安走过来的,我认为楼主说的很真实。
    2017-01-09 10:13:43

    回复

  • 利爽亩
    吉利的形象没有长安高,长安高端更容易成功。长安高端成功后,吉利,长城的高端也容易被带起来,反之也然,所以自主品牌不要互相攻击。
    2017-01-09 10:21:06

    回复

  • 郦租
    产业简史,有心者事可成
    2017-01-09 12:31:46

    回复

  • 刘俸
    没有出息的长安人,没有福特长安人就傻逼了。
    2017-01-09 12:49:48

    回复

  • 耿禾
    是不是抢手不知道,但确实功课很认真。但我们关注的财报问题,长安没有隐藏或者转移利润的可能性非常低。如果是等待混改后(管理层持股)再释放利润,情有可原。如果是大股东侵吞,那就永远与上市公司无关了。
    2017-01-09 12:50:53

    回复

  • 温皂
    这么用心整理,一定能获得财富!
    2017-01-09 13:22:07

    回复

  • 柳封明
    此贴,是给长安汽车领导解套的。。。针对大家对长安汽车没有利润质疑写得。。。。。。。。。。。。
    2017-01-09 14:58:01

    回复

  • 程烟
    2016年同比2015年。。。长安自主在CS15、CX70、欧尚等车型取得成功,,,,同比2015年2016年利润该有大大改善。。。结果呢??大家截止到2016年三季度都看不到。。。。。
    2017-01-09 15:00:36

    回复

  • 尹娩
    第一次看到真正的投资人写的研究文章,超过了证券公司的研究员。非常好。作者一定是汽车行业的人吧。我看汽车之友10多年,买汽车股票5-6家也有2年多了,天天看汽车之家。但是,没有这么系统了解各个厂家的发展变迁,或者早就忘记了。历史告诉我们,这些汽车厂家的背景和耐力,已经将来可能的发展前途。作者用了数据和事实来说话,没有煽动性的臆测,我们投资者自己会发挥想象力,来选择我们投资的目标。这个就是作者留个我们的空间,这个空间留得非常恰当。没有人生阅历,不会这么有话不说的。非常好。很讨厌那些一天到晚喷的人。
    2017-01-09 17:03:15

    回复

  • 班主圳
    这其实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要混淆了。一个是汽车行业近些年的发展变迁史,以及未来几家实力厂家的发展方向和谁有可能取得成功的问题。另一个问题,还是老问题,自主的利润究竟去哪儿了?我们承认楼主这篇文章写得非常专业,他的确是对这个行业了解很深入!但是,再精辟的文章依然无法解释“利润去哪了”这个问题。长安究竟有没利益输送,我们只需要一个解释!清者自清!
    2017-01-09 18:03:59

    回复

  • 梁布救
    这其实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要混淆了。一个是汽车行业近些年的发展变迁史,以及未来几家实力厂家的发展方向和谁有可能取得成功的问题。另一个问题,还是老问题,自主的利润究竟去哪儿了?我们承认楼主这篇文章写得非常专业,他的确是对这个行业了解很深入!但是,再精辟的文章依然无法解释“利润去哪了”这个问题,就像一位朋友所说“文过饰非”!长安究竟有没利益输送,我们只需要一个解释!清者自清!
    2017-01-09 18:05:51

    回复

  • 邴南
    感谢分享
    2017-01-09 19:10:20

    回复

  • 崔向娜
    比研究员强多了
    2017-01-09 20:28:31

    回复

  • 水流
    典型的枪手文章,一看就知道是业内人,或许就是集团公司的。但欣赏其中一句:长安逐渐找到了做车的感觉。既然如此,寄希望于开拓未来!
    2017-01-09 21:50:33

    回复

  • 璩中故
    我的判断是没有搞利益输送,个人看法啊。1,和东安动力买了部分车型发动机,但集团持有长安汽车40%股份,持有东安动力54%股份,转移利润油水极少。2,手动变速器来自青山,但青山也供货给其它汽车公司,长安价格应该还有优势,应该不存在输送。3,其它就算有,也都不是大件,交易额较小,而自己持有40%股份,就算转移利润,也才有半数收益。
    2017-01-09 21:50:58

    回复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