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网站 > 股吧论坛 > 万科A股吧 > 预言:不论重组结局如何,王石出局已定 返回上一页

预言:不论重组结局如何,王石出局已定

阳崃恬

(发表于: 万科A股吧   更新时间: )
预言:不论重组结局如何,王石出局已定
不管地铁是否进入,不管华润是否是第一第二股东,王石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出局。其中缘由,慢慢道来。

声明:如本站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wangshiyuan@epins.cn 我们将迅速删除。

  • 郗恰夷
    万科今天的缺口,是一个真正的缺口。。。。。。
    2016-12-05 10:19:24

    回复

  • 吉孝
    万科早已在8月中旬见顶。打了几次鸡血而已。现在是最后的机会。
    2016-12-05 10:21:34

    回复

  • 支消周
    不管是不是砸盘,不管是谁,合法即可。既然估值已经到了这些人认为的不合理的地步,人家为什么不能卖?
    2016-12-05 10:23:53

    回复

  • 屈炸奇
    化妆品不保,业绩变天,保险已经自己打了自己的耳光。玻璃不保,血洗管理层,罪恶的种子已经埋下。它们倒下,是因为没有强势的管理层,或者说是董事长。王石守护了万科,这是一份功绩,不亚于创业。
    2016-12-05 10:28:09

    回复

  • 谷贞
    周末管理层的标题,是一个非常强势的明显的信号。王石的腰杆子可以硬了。
    2016-12-05 10:29:13

    回复

  • 党炳
    其中套牢的大户,还会做困兽犹斗的。好在来日方长,看戏不必现在。
    2016-12-05 10:30:31

    回复

  • 左旭
    无边落木萧萧下,万科股票,从此的道路,情何以堪。。。。。。
    2016-12-05 10:31:45

    回复

  • 孟户昱
    何处是年线,人所共知,何日到年线,有谁知道?
    2016-12-05 10:35:07

    回复

  • 左彦
    眼明手快的,可以在万科大跌时抢反弹。也能有帮大户护盘的效果。至于能够安全脱身,那就得靠自己的运气,而不是本事了。
    2016-12-05 10:49:13

    回复

  • 殳毛
    姚振华已经得罪了三种人,危险已至,仍未察觉。一、监管层。目前这一任期的监管层一向以谨慎示众,如此严厉表态非同寻常,或有更高层态度隐藏其中。二、地方政府。今年夏天宝万之争趋于激烈之时,每到双方发布公告当天,姚振华、华润的高层,都不在公司总部,而在外省考察会见。巧合也好,故意也罢,躲出去的时机却是刚刚好。总部设在深圳的姚振华与华润的高层到底在躲谁?不言自明。现实中,任何一个地方政府,均不希望属地企业的纷争闹得全国闻名。三、实业群体。金融资本在目前还处于出一个政策就能要命的阶段。姚振华进入万科,除了资本问题外,不会遇到太大的难题。但是他万不该只因筹码便宜,就去染指劳动力密集型的实业企业。相比实体企业,万科员工较少,多为中产白领较为稳定。而格力之类的实业企业,上下游从业员工就达到了数十万,姚振华及其核心团队并不具备管理经验和能力,这也是姚振华最大的软肋和最致命的潜在风险。2009年轰动全国的通钢事件,就是资本方强制入驻不成,酿成大祸的典型案例
    2016-12-05 12:12:18

    回复

  • 麴娱武
    斯言诚哉
    2016-12-05 14:06:54

    回复

  • 荣狩
    金融资本是服务经济的,不能动摇实体经济的根本,这应该是起码的原则。宝能张狂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了。
    2016-12-05 14:08:40

    回复

  • 曹癸
    始乱之,终必弃。如果宝能不收敛,下场会很惨。宝能入驻玻璃的狂言和妄言,必将玻璃至于万死莫赎的地步。
    2016-12-05 14:11:48

    回复

  • 后者
    斯言诚哉。正所谓,得意者易忘形。
    2016-12-05 14:13:21

    回复

  • 包判往
    凤凰财经讯 12月5日据界面消息,在证监会主席刘士余12月3日上午发表完对“野蛮人”的抨击言论后,当夜凌晨一点,宝能集团董事长姚振华被人发现出现在深圳机场出口方向,12个小时后,刘士余也出现在深圳,他与力推深圳地铁入主万科的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进行会谈,刘士余称将推动更多主业优、前景好的深圳企业尽早上市和并购重组;而马兴瑞则希望中国证监会一如既往指导深圳建设更加完备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2016-12-06 08:58:56

    回复

  • 班航序
    哈哈,如期下行。
    2016-12-06 19:33:23

    回复

  • 闵安凌
    热闹,明天有时间再爬楼。
    2016-12-06 19:34:26

    回复

  • 费扣伶
    中国激进型保险公司的举牌行为,和美国80年代中期起盛行的杠杆收购(LBO)性质上是一样的,对于企业的潜在冲击也十分类似。但是,正如美国80年代一样,中国当前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供给侧改革需要一批扎实的、进取的实体经济企业成为产业升级的带头人,这批企业必须保证把握在经验丰富、全心全意经营企业的企业家手里,不能让资本躁动催生的中国版门口的野蛮人干扰改革。因此,有必要在审视美国80年代杠杆收购带来的教训的基础上,思考监管的新作为。
    2016-12-07 09:18:59

    回复

  • 蒋米
    简直扯蛋,要走等不到今天。
    2016-12-07 09:19:52

    回复

  • 井屉炭
    80年代中期起蚕食并长期统治西方传统制造业等产业领域的金融资本与过去的收购发起者不同,它们不是产业参与者,不用现金或换股并购,也不像60年代的多元化集团那样用换股收购(60年代美国出现把不相关的企业拼凑在一起的资本游戏,但没有涉及大规模借贷)。它们是纯财务公司,半路出家,没有产业运营经验,也没有现成的人们愿意接受其股份的公司,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KKR等私募股权(PE)公司。它们要并购实体经济的上市公司,用的是环环相扣的高杠杆以现金收购上市公司,通常包括四层:养老基金成为旗旗下并购基金的有限合伙人(LP)、保险公司提供过桥贷款、从银行借款(并购用途的银团贷款)、发行垃圾债券(认购者多为当时刚刚解除投资管制的储贷机构即原住宅专门银行)。
    2016-12-07 09:36:53

    回复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